【单选题】
当“RAMAIR”电门打到“ON”时()___
A. 空调组件的冲压空气进气门打开
B. 空调组件的冲压空气进气门关闭
C. 应急冲压进气门关闭
D. 应急冲压空气进气门打开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题】
当管道温度超过88℃时,热空气压力调节活门()___
A. “ON/OFF”功能的S2电磁线圈通电
B. 安全功能的S1电磁线圈通电
C. “ON/OFF”功能的S2电磁线圈断电
D. 安全功能的S1电磁线圈断电
【单选题】
对于防冰活门说法正确的是()___
A. 防冰模式时,活门通电;气动温度控制模式时,活门断电
B. 防冰模式时,活门断电;气动温度控制模式时,活门通电
C. 防冰模式时,活门断电;气动温度控制模式时,活门断电
D. 防冰模式时,活门通电;气动温度控制模式时,活门通电
【单选题】
关于电子舱通风系统“EXTRACTFAN”(排风扇)的工作情况说法正确的是()___
A. 连续工作
B. 当排风扇电门故障时停止工作
C. 当排风扇电门故障灯亮,人工超控后停止工作
D. 以上都不正确
【单选题】
混合组件里的挡板门(FLAP)什么时候打开()___
A. “HOTAIR”电门打到“OFF”
B. “PACK1”电门打到“OFF”
C. “PACK2”电门打到“OFF”
D. “PACK1”和“PACK2”电门打到“OFF”
【单选题】
如果探测到一个管道温度过热()___
A. 流量控制活门关闭
B. 混合组件里的挡板门(FLAP)关闭
C. 热空气压力调节活门和相应的配平空气活门关闭
D. 热空气压力调节活门和所有配平空气活门关闭
【单选题】
如果增压方式选在人工,而“DITCHING”电门设定在ON位时()___
A. 外排活门,应急冲压空气进气门,电子舱通风和组件流时控制活门关闭
B. 仅有外排活门关闭
C. 仅有外排活门不会自动关闭
D. 以上都不正确
推荐试题
【单选题】
阴极保护极化电位应控制在___。
A. -0. 85V~-1.25V
B. -0. 85V~-1.15V
C. -0. 80V~-1.25V
D. -0. 80V~-1.15V
【单选题】
强度试压用水不应有___,不应含有机或无机脏物,水的允许pH值应为6-7. 5,水中有害盐类的含量,特别是氯化物,应低于500mg/L。
A. 油脂
B. 杂质
C. 毒害
D. 腐蚀性
【单选题】
输气站管道严密性试验宜采用___为试验介质,当达到试验压力后应稳压30min,经检查无泄漏且压降率不大于允许压降率为合格。
A. 气体
B. 洁净水
C. 普通水
D. 气体或洁净水
【单选题】
整定压力是安全阀在运行条件下开始开启的预定压力,是在阀门进口处测量的表压力。在该压力下,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由介质压力产生的使阀门开启的力___使阀瓣保持在阀座上的力。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小于等于
【单选题】
启闭压差是___,通常用整定压力的百分数来表示,当整定压力小于0.3MPa时,则以MPa为单位表示。
A. 整定压力与排放压力之差
B. 整定压力与密封压力之差
C. 整定压力与回座压力之差
D. 排放压力与回座压力之差
【单选题】
根据GB/T12241-2005《安全阀 一般要求》的规定:关于安全阀设计、材料和结构,___说法是错误的?
A. 安全阀应设有导向机构以保证动作和密封的稳定性
B. 阀座和阀体应做成一体,防止运行时松动
C. 对于有毒和可燃介质的安全阀应为封闭式
D. 应对所有外部调节机构采取上锁或铅封措施
【单选题】
安全阀进口支管中或在被保护设备和安全阀之间的压力降不得超过___。
A. 3%的整定压力
B. 1/3的最大允许启闭压差
C. 3%的整定压力和1/3的最大允许启闭压差中的较小值
D. 3%的整定压力和1/3的最大允许启闭压差中的较大值
【单选题】
安全阀出厂试验分为___。
A. 强度试验、密封试验和整定压力试验
B. 强度试验、密封试验和回座压力试验
C. 强度试验、密封试验和排放压力试验
D. 密封试验和整定压力试验
【单选题】
如果打算将安全阀安装于非垂直向上的位置,应得到___的同意,并注意使指示介质流向的箭头(按GB/T12241-20058.1的要求)指向正确的方向。
A. 设计单位
B. 施工单位
C. 业主单位
D. 制造单位
【单选题】
下列情况属于特级用火作业的为___
A. 带有可燃或有毒介质的容器、设备、管线
B. 在20时至次日8时期间的用火作业
C. 在运行的液化气球罐区防火堤内的用火作业
D. 在生活区的动火
【单选题】
凡生产装置或系统全部停装置经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后,可根据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经所在单位___批准,动火作业可按二级动火作业管理。
A. 生产管理部门
B. 安全管理部门
C. 设备管理部门
D. 主管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