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
车门驱动系统通过___控制,控制依据来自门区域的信号以及来自司机台的信号执行。___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门控器|摘自维修手册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填空题】
门动作___由___驱动,由门控器控制。___
【填空题】
客室车门滑车支架通过球形接头连接到___,传递门扇动作所需的开启和关门力。___
【填空题】
客室门到位开关NO 触点用于___,NC 触点用于门内部的检测电路。___
【填空题】
隔离锁与安装在车体框上的隔离开关装置配合以实现门的___隔离。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列车司机室前窗玻璃采用夹层式透明___ 安全玻璃。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车辆转向架轮对内侧距为___mm。___空气压缩机采用了由三相交流电机驱动的 ___空压机,它是压缩空气的产生装置。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风源系统压力开关A9工作范围为___。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供风系统主要由___、空气干燥过滤器、主风缸、车间供气设备、脚踏泵组成。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每列车共装配有2台空气压缩机。其中一个为主压缩机,另一个作为辅助后备,只有当MR的压力下降到___以下的情况时,辅助后备压缩机才开始工作。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压缩机组主要部件有空气过滤器、___、交流异步电动机、安全阀、冷却器等。___
【填空题】
升弓装置仅安装在Mp 车上,给受电弓提供压缩空气。当列车的压缩空气耗尽时,升弓用的压缩空气可以通过___产生。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制动控制模块集成了___、电子中继阀、变载荷阀、风缸,停放脉冲阀,压力开关和压力传感器等设备。___
【填空题】
电子制动控制单元___ 是基于微处理器的电子控制单元,可以进行防滑控制和车辆的摩擦制动控制。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的制动系统为车控方式,每节车配置一个___,用于本车的空气制动控制。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减压阀的动作值为___ 。___
【填空题】
列车常用制动模式具有___和冲动限制功能。___是为防止车辆在停车前的冲动,使车辆平稳停车,EBCU内部设定的执行程序。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的制动系统为___方式,每节车配置一个制动控制模块,用于本车的空气制动控制。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气制动防滑控制系统由电子制动控制单元以及___组成。___
【填空题】
在每节车厢提供___用于车厢内出现紧急情况时乘客向司机室报警。___
【填空题】
___为LCD高清显示屏,包含文字信息、开门侧指示灯,车站名称。___
【填空题】
报站语音文件编码规则___。___
【填空题】
对讲录音存储在司机室___的SD卡的根目录下,根据实时间对文件命名,可根据时间便捷的搜寻需要的录音文件。___
【填空题】
PIS系统广播音频都存储在一张___卡上。___
【填空题】
PIS系统广播音频文件格式为___格式。___
【填空题】
PIS系统提供后台操作软件___,实现手动设置优先级。___
【填空题】
人工广播采用动圈对讲机麦克风,在讲话时需要按压___按键。___
【填空题】
乘客与司机可以进行___通话。___
【填空题】
长沙地铁1号线项目要求车载视频监控系统硬盘容量为___。___
【填空题】
通过___上的交互界面来监看各个车厢的监控视频以及进行相关操作。___长沙地铁1号线电客车A车为___,一位端装有___,二位端装有___。___
【填空题】
当两列AW0 列车以7km/h 相对速度相互碰撞时,其冲击能量由___吸收。___
【填空题】
当两列AW0 列车以15km/h 相对速度相互碰撞时冲击能量全部由___和___吸收,不造成车体结构的损坏。___
【填空题】
全自动车钩自动对中角度为___度。___
【填空题】
在车钩座内设置有过载保护装置,采用内部剪切的方式。在AW0状态下碰撞速度不超过___km/h时起到车辆的保护作用,使车体免受损失。___
【填空题】
车钩锁有三个操作位置分别为___。___
【填空题】
主风管接头的接口管设计高出车钩端面约___ mm。___
【填空题】
长沙1号线车辆采用___空调机。___
【填空题】
长沙1号线空调系统采用___作为制冷剂。___
【填空题】
空调控制盘通过数字输入/输出并经___与列车信息系统相连,它被用来报告故障、启动请求、启动许可和自检结果。___
【填空题】
当网压达到最大设定值___V时,DCU/M会打开制动电阻,将电机上的制动能量转变成电阻的热能消耗掉。___
【填空题】
当列车高速运行时,动车采用___,将列车动能转换成电能。___
推荐试题
【填空题】
30.存储在涉密计算机或存储介质中的电子文件,只要内容涉密,就应当___ 。
【填空题】
31.机密级涉密计算机的系统登录如采用用户名加口令的方式,则系统口令更换周期不得长于 ___ 。
【填空题】
32.处理秘密级信息的计算机,口令长度不少于 ___ 位。
【填空题】
33.处理机密级信息的计算机,口令长度不少于___ 位。
【填空题】
34.处理绝密级信息的计算机,应采用 ___等强身份鉴别措施。
【填空题】
35.高密级的移动存储介质禁止在 ___ 使用。
【填空题】
36.严禁将用于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具有打印、复印、传真等多功能的一体机与 ___ 连接。
【填空题】
37.涉密信息系统按照涉密程度分为 ___ 、 ___ 和 ___ 。
【填空题】
38.资质单位应当成立 ___ ,为本单位保密工作领导机构。
【填空题】
39.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以外的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国家秘密的,应当经过机关、单位负责人 ___ 。
【填空题】
40.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同时确定 ___ 和 ___ 。
【填空题】
41.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设施、设备中保存,并指定 ___ 。
【填空题】
42.机关、单位应当按照保密法的规定,严格限定国家秘密的 ___ ,对知悉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人员,应当作出 ___ 。
【填空题】
43.涉密人员应当通过 ___ ,并签订___后方能上岗。
【填空题】
44.涉密人员离岗离职须经资质单位保密审查,签订 ___ ,并按相关保密规定实行 ___ 管理。
【填空题】
45.资质单位应当按照 ___ ,严格控制涉密载体的 ___ 和涉密信息的 ___ 。
【填空题】
46.涉密办公场所应当安装 ___ 、 ___ 、___ 等安防系统,实行 ___管理。监控机房应当安排人员值守。
【填空题】
47.涉密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设计方案、研发成果及有关建设情况,资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 ___ 、 ___ 或 ___ 。
【填空题】
48.确定国家秘密知悉范围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 ___ ,不应简单把国家秘密视为一种政治待遇,或把行政级别作为确定国家秘密知悉范围的依据。二是 ___ ,能够具体限定到人员的限定到具体人员,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机关、单位,由机关、单位限定到具体的人员。
【填空题】
49.保密工作应当坚持最小化、全程化、 ___ 、 ___ 、 ___ 五项原则。
【填空题】
50.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未经 ___ ,不得赠送、出售、丢弃或改作其他用途。
【填空题】
51.涉密计算机改作非涉密计算机使用,应当经过机关、单位批准,并采取 ___) 等安全技术处理措施。
【填空题】
52.常见窃听方式主要有 ___ 、 ___ 、激光窃听和 ___ 等。
【填空题】
53.保密要害部门,是指机关、单位日常工作中 ___ 、传递、 ___和 ___ 绝密级或较多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秘密的内设机构。
【填空题】
54.保密要害部位,是指机关、单位内部集中 ___ 、 ___ 、保管涉密载体的专门场所。
【填空题】
55.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实行“ ___ , ___ ”的原则,做到严格管理、责任到人、严密防范、确保安全。
【填空题】
56.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应按国家标准配备 ___ ,对使用的信息设备特别是进口设备和产品应进行 ___。
【填空题】
57.保密工作责任制主要有: ___ ,机关、单位保密工作责任制,定密工作责任制, ___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责任制等。
【填空题】
58.未经批准,不得将具有 ___ 、 ___ 、 ___ 、___ 、通信功能的设备带入涉密办公场所。
【填空题】
59.从事涉密现场项目开发、工程施工、运行维护的人员应为 ___ 。
【填空题】
60.核心涉密岗位是指 ___ 、 ___ 、 ___ 或者经常处理 ___ 事项的工作岗位。
【填空题】
61.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不得到 ___、___ 工作。
【填空题】
62.传递涉密载体应当通过 ___ 、 ___ 或其它符合保密要求的方式进行。
【填空题】
63.销毁涉密载体应当履行 ___ 、 ___ 、 ___ 手续,并送交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销毁工作机构或指定的单位销毁。
【填空题】
64.计算机一旦存储和处理过一份涉密信息,就应当确定为 ___ ,并粘贴相关密级标志。
【填空题】
65.资质单位应当按照 ___ 、 ___ 承接涉密信息系统集成业务。
【填空题】
66.涉密人员因私出境应 ___ ,还应按照有关规定 ___ 。
【填空题】
67.机密、秘密级涉密载体应当存放在 ___ 中,绝密级涉密载体应当存放在___ 中。
【填空题】
68.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制定分级保护方案,采取 ___ , ___, ___ , ___ ,信息流转控制等安全保密防护措施。
【填空题】
69.涉密人员是指在 ___ 工作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