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宽带拨号时出现错误692,原因( )。___
A. 电信机房故障
B. 网卡故障
C. MODEM故障,断电重启MODEM
D. 电话线路故障
E.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题】
PPPOE拨号上网,以下不属于BRAS返回797错误的有:( )___
A. ADSL电话线故障
B. ONU端口电源没有打开
C. 网卡和ONU 端口之间的连接线出现问题
D. 软件安装以后相应的协议没有正确邦定
E.
【单选题】
某客户投诉使用带网络功能的电视机通过家庭宽带无法观看网上视频或者慢,以下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有()___
A. 了解客户无法观看的视频具体内容,单击直连ONU设备对比测试是否可以正常观看
B. 了解客户使用带网络功能的电视机是通过客户端软件还是通过网页在线观看视频,是否任何时间段、通过任何方式、任何视频均无法观看或者满慢
C. 如果直连ONU使用测试电脑可以正常观看视频,就可以断定是客户电视机问题,不需要再进一步处理
D. 可以在ONU和客户路由器之间使用集线器或者镜像交换机抓包分析无法观看的视频源地址,并进行ping和tracert测试
E.
【单选题】
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it/s、Mbit/s、Gbit/s、1Gbit/s等于( )___
A. 1×10³Mbit/s
B. 1×10³kbit/s
C. 1×10Mbit/s
D. 1×10kbit/s
E.
【单选题】
衡量网络(用户)带宽一般用什么单位,下载工具显示的下载速度一般用什么单位( )。___
A. pps、bps
B. Bps、bps
C. bps、Bps
D. bps、pps
E.
【单选题】
信号在传输线上传输,由于传输线本身的原因,信号强度将逐渐变弱,并且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这种衰减会越来越严重因此,长距离传输信息必须设立(),把衰减了的信号放大以后再转输___
A. 减小器
B. 衰减器
C. 中继站
D. 路由器
E.
【单选题】
以太网的标准:10BASE-T,其中的10表示的意思是( )。___
A. 最大传输距离为10米
B. 最大传输距离为10千米
C. 最大传输速度为10Mbps
D. 使用的同轴电缆直径为10mm
E.
【单选题】
802.3af对网线芯线的定义有两种,模式A和模式B。在100M线路中,模式A( )同时传输数据和电流。___
A. 1234
B. 4567
C. 1256
D. 1236
E.
【单选题】
网线的制作标准中T568A线序的排列方式是( )___
A. 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综/棕
B. 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棕/白综
C. 绿/白绿/白橙/蓝/白蓝/橙/白综/棕
D. 绿/白绿/白橙/蓝/白蓝/橙/白综/棕
E.
【单选题】
信息插座采用T568B接线方式和四对双绞线相连时其从1-8线序为( )。___
A. 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B. 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
C. 白蓝/蓝/白橙/橙/白绿/绿/白棕/棕
D. 白橙/橙/白蓝/蓝/白绿/绿/白棕/棕
E.
【单选题】
若交接箱内跳线碰线或短接,则可能会出现下列什么情况?()___
A. 语音信号有,数据信号没有
B. 数据信号有,语音信号没有
C. 语音、数据信号都有
D. 语音、数据信号都没有
E.
【单选题】
双绞线对由两条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芯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缠绕在一起组成,缠绕的目的是( )___
A. 提高传输速度
B. 降低成本
C. 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
D. 提高电缆的物理强度
E.
【单选题】
( )是由业务节点接口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诸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所组成的,它是一个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___
A. 接入网
B. 长途网
C. 中继网
D. 公用电信网
E.
【单选题】
( )是以光纤为传输介质,并利用光波作为光载波传送信号的接入网,泛指本地交换机或远端交换模块与用户之间采用光纤通信或部分采用光纤通信的系统。___
A. 铜线接入
B. 网线接入
C. 光纤接入网
D. 同轴接入
E.
【单选题】
单模光纤1550nm衰减为( )。___
A. 0.4~0.5dB/km
B. 0.3~0.4dB/km
C. 0.2~0.3dB/km
D. 0.5~0.6dB/km
E.
【单选题】
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相比较,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相对较( ),在给定的工作波长上只能以单一模式传输,传输频带宽,传输容量( )。___
A. 细 大
B. 粗 大
C. 细 小
D. 粗 小
E.
【单选题】
目前光纤通信所用的波长( )。___
A. 1600nm~2400nm
B. 800nm~1600nm
C. 2400nm~3200nm
D. 3200nm~4000nm
E.
推荐试题
【单选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___
A.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B.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单选题】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问题时,提出我们的方法是___
A. 整风的方法
B. 整党的方法
C. 民主的方法
D. 教育的方法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____ ,为中华民族____。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___
A. 谋幸福,谋未来
B. 谋生活,谋复兴
C. 谋幸福,谋复兴
D. 谋生活,谋未来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___
A. 新时期
B. 新阶段
C. 新征程
D. 新时代
【单选题】
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___
A.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B. 四位一体五个全面
C. 五个全面四位一体
D.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
【单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 )需要和(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___
A. 美好生活 不充分不平衡
B. 幸福生活 不平衡不充分
C. 幸福生活 不充分不平衡
D. 美好生活 不平衡不充分
【单选题】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___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A. 社会主义阶段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D.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单选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___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 两步走
B. 三步走
C. 四步走
D. 五步走
【单选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___。
A.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 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 中国共产党领导
【单选题】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___的发展理念。
A.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B. 创造、协调、生态、开放、共享
C. 创新、统筹、绿色、开放、共享
D. 创造、统筹、生态、开放、共享
【单选题】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 )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___
A. 二〇二〇年二〇三五年
B. 二〇二五年二〇四〇年
C. 二〇三〇年二〇四五年
D. 二〇三五年本世纪中叶
【单选题】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二个阶段,从( )到(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___
A. 二〇二〇年二〇三五年
B. 二〇三五年二〇五〇年
C. 二〇三〇年二〇四五年
D. 二〇三五年本世纪中叶
【单选题】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___
A. 创新型国家
B.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
D. 世界一流强国
【单选题】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___
A. 创新
B. 改革
C. 发展
D. 开放
【单选题】
我国经济已由( )阶段转向( )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___
A. 高速增长 高水平发展
B. 高速发展 高水平发展
C. 高速增长 高质量发展
D. 高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
【单选题】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___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单选题】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 )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___
A.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 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C.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