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关于防雷接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
A. 避雷针通常由钢管或圆钢制成
B. 避雷网置于建筑物顶部,一般采用圆钢做避雷网
C. 接地极可以由接地母线代替
D. 避雷引下线是从避雷针或屋顶避雷网向下沿建筑物、构筑物和金属构件引下的导线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题】
建筑物内用户线的安装,说法错误的是___
A. 暗装墙内的电话分线箱、过路箱,其安装高度宜为底边距地面0.5~1.0m
B. 电话出线盒的安装高度,底边距地面宜为0.5m
C. 由电话分线箱、过路箱至电话出线口间的电话线路保护管,最小标称管径不小于15mm,最大标称管径不大于25mm
D. 建筑物内普通用户线宜采用铜芯0.5mm或0.6mm线径的对绞用户线,亦可采用铜芯0.5mm
【单选题】
线缆沿着桥架敷设,桥架后面引出一段配管,使用什么功能可以将配管内的线缆配到桥架里面?___
A. 设置起点,选择起点
B. 设置终点,选择终点
C. 桥架配线
D. 直线绘制
【单选题】
请选出对“电气工程中,先识别出灯具、开关、插座后,再识别导管”这些操作描述错误的选项___
A. 管线与照明灯具相连时,只生成1根立管
B. 管线与插座相连时,根据平面图上有几根水平管与插座相交,就生成几根立管
C. 立管生成的高度是根据灯具,开关,插座的距地高度生成的
D. 水平管与灯具,开关、插座相连时不会自动生成立管
【单选题】
在电气专业中,以下关于回路识别描述正确的是___
A. 回路识别插座回路时,在某插座处有两根导管经过时则会在该插座处自动生成两根立管
B. 执行回路识别功能时,导管不会与灯具自动生成立管,但是会与开关插座自动生成立管
C. 执行回路识别功能时,可以将不同导线根数的导管一次性识别出来
D. 以关于回路识别功能的描述均错误
【单选题】
图纸上绘制了一根cad线代表多个电气回路,GQI2109中如何快速处理___
A. 每个回路单独绘制
B. 使用组合管道-在分流位置设置起点选择起点
C. 修改CAD底图
D. 该位置手动补画
【单选题】
某照明回路中,电线导管采用的是PC管,连接灯具位置的立管材质为金属软管,如何快速实现___
A. 识别结束后单独修改
B. 批量选择管-修改名称
C. 多回路/单回路识别时,选择配管构件时,修改连接灯具立管的材质
D. 生成立管
推荐试题
【判断题】
[2]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A. 对
B. 错
【单选题】
[2]把反应Zn+Cu2→Zn2+ + Cu设计成原电池,电池符号为___。
A. (-)Zn|Zn2+|| Cu2+|Cu(+)
B. (-)Zn2+| Zn||Cu2+|Cu(+)
C. (-)Cu2+|Cu|Zn2+| Zn(+)
D. (-)Cu|Cu2+||Zn2+| Zn(+)
【单选题】
[2]用KMnO4法测定Fe2+,滴定必须在___。
A. c(H2SO4) =lmol/L介质中
B. 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
C. pH=10氨性缓冲溶液中
D. 强碱性介质中
【单选题】
[2]溴酸钾法测定苯酚的反应是如下:BrO3+ 5Br- +6H- =3Br2 +3H2O,C6 H5OH+ 3Br2 =C6H2Br3OH+3HBr, Br2 +2I- =I2+ 2Br- ,I2+ 2S2O2-3= S4O2-6+ 2I-,在此测定中,Na2 S2O3与苯酚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
A. 6:1
B. 3:1
C. 2:1
D. 1:1
【单选题】
[3]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大小取决于___的大小。
A. 氧化剂和还原剂两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差
B. 氧化剂和还原剂两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差
C. 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D. 反应速率
【单选题】
[2]利用电极电位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但它不能判别___。
A.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B. 氧化还原反应方向
C. 氧化还原能力大小
D. 氧化还原的完全程度
E. 氧化还原的次序
【单选题】
[1]已知(φΘAg+/Ag=0.7995V和AgI的Ksp=9.3×10-17。若在I-保持1.0mol/L溶液中,则上述电对的电极电位应是___。
A. -0.146V
B. 0.146V
C. 0.327V
D. -0.327V
【单选题】
[2]25。C时将铂丝插入Sn4+和Sn2+离子浓度分别为0.1mol/L和0.01mol/L的混合溶液中,电对的电极电势为___V。
A. φo(Sn4+/Sn2+)
B. φo(Sn4+/Sn2+)+0.05916/2
C. φo(Sn4+/Sn2+)+0.05916
D. φo(Sn4+/Sn2+)-0.0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