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 )___
A. 粉碎蒋介石的全面进攻
B. 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 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 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题】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将一首1936年2月在陕北时的一首旧作赠给了柳亚子。这首词是( )___
A. 《清平乐·会昌》
B. 《七律·长征》
C. 《念奴娇·昆仑》
D. 《沁园春·雪》
【单选题】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的著作是( )___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对时局的意义》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反对本本主义》
【单选题】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 )___
A.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C.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 “耕者有其田”
【单选题】
提出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的会议是( )___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第一届全国人大
D. 中共八大
【单选题】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___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单选题】
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实现统一的标志是( )___
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D.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___
A.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运动
B. 从新中国成立到国民经济回复
C.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单选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定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___
A. 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B.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单选题】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内主要任务是( )___
A.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B. 进行一化三改
C. 以阶级斗争为纲
D. 发展生产力
推荐试题
【单选题】
下列哪项最符合脓肿的含义( )
A. 可形成空腔的变质性炎
B. 常见于实质性脏器的化脓性炎症
C. 伴有明显组织坏死溶解的化脓性炎症
D. 有组织坏死,经溶解后形成脓腔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E. 愈合后常有瘢痕形成的化脓性炎症
【单选题】
蜂窝织炎的概念应为( )
A. 是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及阑尾的急性炎症
B. 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
C. 是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D. 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化脓性炎症
E. 没有明显坏死的渗出性炎症
【单选题】
慢性炎症病灶内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 )
A.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B.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C. 浆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单选题】
炎性假瘤不具有下列哪项特点( )
A. 是一种良性肿瘤
B. 由局部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
C. 为一边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
D. 肉眼形态和X线所见与肿瘤相似
E. 常见的好发部位是眼眶和肺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渗出液对机体的有利因素( )
A. 带来各种抗体,补体及杀菌物质
B. 稀释毒素或刺激物
C. 纤维素的形成可限制细菌蔓延
D. 纤维素的形成有利于机化
E. 纤维素的形成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单选题】
下列有关炎症的理解,哪项是不正确的( )
A. 血管反应是炎症的中心环节
B. 炎症对机体有利,又有潜在危害性
C. 炎症既有局部反应,又有全身反应
D. 凡是炎症都运用抗菌素抗炎
E. 对机体损伤的任何因素均可作为致炎因子
【单选题】
炎症反应的防御作用,应除外以下哪项( )
A. 白细胞渗出有利于清除、消灭致病因子
B. 液体的渗出可稀释毒素
C. 吞噬搬运坏死组织,有利于再生和修复
D. 细胞溶酶体成分外溢有利于炎症介质的形成
E. 纤维素的渗出有利于炎症的局限
【单选题】
下列哪种变化最能促使血液成分渗出( )
A. 小动脉短暂痉挛,血流减少
B. 小静脉、毛细血管淤血,血流缓慢
C. 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
D. 组织变质崩解
E. 内皮细胞肿胀
【单选题】
肉芽肿指( )
A. 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B. 淋巴、网状组织增生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C. 多核巨噬细胞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D. 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部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E. 黏膜上皮、腺体和结缔组织增生并向黏膜表面突出的蒂状肿物